Below is the section of
China’s report to the UN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on
how it protects the right of all citizens to the highest available standard of
health. 下面是中国给联合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权的关于保护公民健康权的报告。

 

NGOs can submit their
own reports as well. For information on the requirements and process to submit
an NGO report, see https://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cescr/NGOs.htm

NGO也可以给联合国自己的报告关于国内健康权的情况,如果想这样做请访问这个网站(英语):https://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cescr/NGOs.htm

十、第十二条 
健康权

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达到下列目标所需的步骤:

(甲)减低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和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

(乙)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的各个方面;

(丙)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风土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的疾病;

(丁)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4月,为切实保障人民的健康权,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该医改方案有三层涵义,一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在理念和制度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二是建立一个由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负担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三是努力使13亿中国人全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了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任务,主要包括:到2011年实现90%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中国医改将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分阶段推进。为了在今后三年内突破重点,中国政府推出了五项举措:

第一,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要求,用”政府支持一部分,社会帮助一部分,民众拿出一部分”的方式,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

第二,最近出台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施把乡镇、社区医院使用的307余种基本药物纳入报销范畴。

第三,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的软硬件配备,培养全科医生,保障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比如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

第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方案,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竞争机制等方式提高效率。

二、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基本医疗保险

近年来,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2009年,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超过12亿,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1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8.3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为72%、55%、55%。30%以上的统筹地区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门诊统筹。

中国针对农村居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该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2008年实现了基本全面覆盖。截至2009年9月,开展新农合的县数由最初的333个增加到2716个;参合人口数从试点初期的8000万增长到8.3亿,参合率为94%(图表八);新农合当年筹资总额820.9亿元,2003年至今新农合累计筹资达2362.7亿元(图表九),累计有19.9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图表十),实际住院补偿比从2003年的25%提高到2009年的41%,最高支付限额已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或更高,报销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减轻了农民就医经济负担。

中国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建立了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低收入家庭患者提供医疗帮助。近年来,救助资金不断增加,救助人数持续扩大,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到2009年,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48亿元,救助2017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支出69亿元,医疗救助5236万人次。医疗救助制度在促进困难人群病有所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大卫生投入。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1年的16%增加到2008年的25%;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从2001年的24.1%增至2008年的3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1年的59%降至2008年的40%(图表十一)。

为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2005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建设。2005-2008年,中国政府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安排中央投资117.74亿元,集中力量支持了25457所乡镇卫生院、8823所村卫生室的建设,并为23378所乡镇卫生院配置了基本医疗设备;2009年,为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国政府又分别安排中央投资25亿元和20亿元,支持354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15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不断提高,卫生人力、医院床位等卫生资源不断增加。在城市,93.5%的家庭居住在离医疗机构2公里的范围内,97.1%的家庭在20分钟内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在农村,75.9%的家庭距医疗单位不足2公里,85.4%的家庭在20分钟内可到达最近的医疗单位。2009年底,中国卫生机构达28.4万个,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41.6万张,卫生人员数为659.2万人,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0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65人。

(三)基本药物制度建设

中国政府建立基本药物的目的是保证全体国民获得基本药物的权益,为此,中国成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药物价格,加强全程质量监管。到2009年底,27个省份实施了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并将在中国30%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三、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利

关于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和妇幼卫生保健。中国政府一直把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和妇幼卫生保健作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重点。孕产期保健服务不断加强,住院分娩率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2009年,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4.4%,比2003年增加了6.6个百分点;孕早期检查率为65.2%,比2003年增加了14.2个百分点;住院分娩率为88.6%,比2003年增加了20.3个百分点,尤其是农村地区增幅高于城市地区(图表十二、十三)。孕产妇死亡率由2003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09年的31.9/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3年的25.5‰下降到2009年的13.8‰(图表十四、十五、十六)。2009年,中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受补助人数达到627万人次、育龄妇女补服叶酸319万人次、农村妇女宫颈癌受筛查149万人次、乳腺癌受筛查98万人次。城市和农村的妇幼健康差异正在逐渐减小。

四、平均预期寿命

近年,我国人口总体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0岁,提高了5.2岁,高于2005年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岁)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5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6.3岁提高到2005年的70.8岁,女性从69.3岁提高到75.3岁。

五、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

(一)主要污染物减排

2007年6月,成立了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批复了《”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污染减排统计、检测、考核办法等文件,批准了《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到201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的目标。通过大力推进工程治污、结构调整、监督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十一五”前三年,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8%提高到2008年的60%;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08年的6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6.61%和8.95%,2009年上半年分别比2008年同期减少2.46%和5.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有望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二)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各地区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一大批重污染企业实施了搬迁改造。2008年,全国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亿平方米。国家先后颁布实施83项机动车环保标准,彻底禁用含铅汽油。与2000年相比,2008年我国新生产轻型汽车的单车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了90%以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得到加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5年的7.89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9.71平方米,有效抑制了城市扬尘污染。与2000年相比,2008年全国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8.5%、33.3%和31.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比例由35.6%提高到76.8%,增长了41个百分点。

(三)饮用水安全

中国政府重视饮用水安全,有关部门先后编制了一系列保障规划。200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修订后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饮用水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到106项。

环保、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卫生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责,不断强化对饮用水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检测,并严肃查处相关违法行为。主管部门推动建设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组织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加强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卫生监督管理,稳妥处置饮用水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全面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近4年,国家投入320亿资金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不同地区选择1000个行政村推广2000套先进的农村饮用水分散处理设备,培训2000位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员,在几年内使100万以上的农村居民喝上放心、高质的饮用水。

近年来,中国政府城乡居民安全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城市住户安全饮用水已达98.2%。农村安全饮用水比例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85.8%和41.9%,明显高于2003年的80.2%和34.0%。2000年,农村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数量为3.79亿,到2007年,该数字降为2.51亿。按照”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将再有1.6亿人可获得安全饮用水,将大大超过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

(四)农村环境保护

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重点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工矿企业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达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各地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多万人。

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2005-2009年,国家加大对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支持力度。自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实施以来,中央共安排28.63亿元,省级安排18.08亿元,用于851.12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9.72%,与2005年底相比提高了4.41个百分点,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6.73个百分点。

(五)卫生监督工作

卫生监督工作不断推进。2004年,中国仅有80.7%的市和45.8%的县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有98%的市和93%的县组建独立的卫生监督机构。中央财政几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3亿元,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和卫生监督人员培训。食品卫生监督合格率从2005年的88.64%上升到2008年的91.26%。2005-2009年每年组织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加强公共场所空气性传播疾病的防控,推行以住宿业为重点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六、免疫方案和其他传染病控制战略

中国高度重视预防接种工作,继续扩大计划免疫规划,把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共计14种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其中儿童常规接种的疫苗达11种,预防12种疾病。2009年,城乡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7.9%,与2003年的88.8%相比有明显提高。儿童实际五苗接种率均高于90%,与2003年相比,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炎,尤其是乙肝疫苗接种率均明显增加。中国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血吸虫病、疟疾和包虫病等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得到强化。中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2007年,疟疾、包虫病被列为国家免费救治的重大传染病。95%的县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截至2009年12月中旬,中国疟疾报告病例数为13914例,较2008年同期下降近50%。

消除碘缺乏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国已有27个省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由1995年的39.9%上升到2009年的96.4%,中国95.4%的县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以上。

地方病防治工作不断推进。截至2009年,中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600万户,改炉改灶率为72.3%;2007年评估显示中国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改水率为58%,受益人口4950万人;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村和高砷区改水率为36.2%,受益人口65万人。

癌症的早诊早治试点和重点人群的癌症筛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起,在中国逐步开展食管癌、宫颈癌、乳腺癌等七种癌症的早诊早治工作,截至2009年已在31个省115个县开展子宫颈癌、乳腺癌、食管癌等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共累计筛查人群约65万。2009年将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两癌筛查工作纳入到国家公共卫生重大专项中,在一定范围内开展适龄妇女两癌筛查。2009-2011年三年间,将对全国31个省(区、市)221个县(市、区)的1000万名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检查,对200个县(市、区)的100万名妇女进行免费乳腺癌检查。

切实加强职业病防治和放射防护工作。2005-2009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组织制修订24项职业病诊断标准、43种化学品毒性鉴定评价方法、10个行业职业卫生防护指南、制修订118种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10种生物接触限制检测方法等,建立了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组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加强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与评价、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竣工验收合格率从2005年的73.8%上升到2008年的93.8%。

七、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加强预防疾病能力

中国政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2003-2006年间,中央及地方财政筹资106亿元,支持建设244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启动了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以事件报告为基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截至2008年底,中国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及82.21%的乡镇卫生院已实现网络直报。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从各地组织调遣数万名医疗卫生人员奔赴救灾第一线,开展医疗救援和防疫工作。向20个省紧急转送地震伤员10015名,安置陪护家属9000余人,派出医务人员5000余人沿途护送伤员,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国政府完善流感样病例监测网络,将甲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同时纳入《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有效延缓了疫情在中国的输入、扩散和流行速度。2009年甲流感疫苗正式投产,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疫苗研发和注册使用的国家。按照”知情、自愿、免费”的疫苗接种原则,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累计完成接种5739万人。

八、国际卫生合作进一步加强

    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多边、双边的无偿援助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赠款和优惠贷款,建立新项目,为卫生扶贫工作、少数民族卫生工作、区域卫生规划争取援助、创造机会。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发展进程,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的工作,推动南南合作。2002年来,中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48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累计共派出人员约4800人次,诊治受援国病人5000万人次。目前中国在48个亚非拉丁美洲国家派出50支医疗队,分布在120个医疗点上,在外人数共1252人。其中,在41个非洲国家有42支医疗队,约1000人在非洲工作。中国将继续大力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事业发展。

九、对结论性意见中相关建议的回应

(一)第60段关于防止艾滋病传播

中央财政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逐年增加,地方财政投入也大幅提高。5年来,中国在加强艾滋病预防控制和保护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权益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疫情报告;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开展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和清洁针具交换等干预工作;建立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和模式;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截至2009年10月31日,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死亡报告49845例。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

(二)第64段关于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根据国家2009年3月提出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国政府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00多亿元改扩建500多所精神病医疗机构,在16个城市设立心理援助热线,向公众提供方便、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自杀率特别是女性自杀率显著下降。卫生部2008年10月公布的《中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中国居民自杀总死亡率为13.09/10万(女性为12.29/10万,男性为13.85/10万),为全球中等水平。同时,卫生部居民死亡监测数据显示,自1991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总死亡率下降了33.9个百分点(图表十七),其中农村妇女自杀死亡率下降了48.3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妇女自杀死亡率均低于男性,与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妇女自杀率较男性高的状况有很大改进。

十、困难与挑战

在妇幼卫生保健方面,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产科服务和急救能力整体上还处于薄弱状态。在乙肝防治工作方面,受预防保健服务可及性的限制,快速、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新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难度较大。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对防治工作的参与度不高,歧视感染者和病人的现象仍然存在,降低了他们接受防治服务的主动性等。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将在妇幼卫生工作中投入更大的力量,坚持不懈努力,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卫生部将通过采取推进住院分娩、强化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加强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减少社会歧视,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社会环境。


Leave a Reply